良莠不齊的智能家電,一不小心就“踩雷”。/圖蟲創意
“xx精靈,打開窗簾。”
此刻,你剛從床上醒來,收到語音控制命令的窗簾緩緩打開,溫暖的陽光即刻灑滿房間。
無須睜開惺忪的睡眼,你將電動牙刷塞進口中,自覺在智能計算的精準震顫中完成了牙齒的“深度清潔”,盡管你只對準了上排牙齒。
用手指點一點咖啡機、早餐機,一頓精致的西式早餐不費吹灰之力就出現在餐桌。
智能家電,讓你為想象買單。
吃完早餐,將杯盤放入自動洗碗機,你來到了客廳的沙發。
打開電視,點開智能助手推薦的電影,順便喊來了掃地機器人開始清掃全屋。
午飯無須點外賣,也懶得出門吃,空氣炸鍋里有更“健康”的炸雞翅,再用自動炒菜機整一個簡單小炒,興致來了還能用電飯鍋燉碗養生湯。
遠離油膩的外賣、繁重的家務,這才是當代青年期待的愜意周末。
然而,如今的智能家電真的能滿足我們如此美好的幻想嗎?
未必。
萬物互聯的時代,智能家居讓人心動。/圖蟲創意
解放雙手,智能家電“真香”?
沒那么容易撞墻、迷路、纏頭發、被卡住的“規劃式”掃拖一體機器人,勉強贏得了懶人們的青睞;
更占地兒、更高價的洗碗機,也終于得到了人類求之不得的稱贊:“真厲害,能把碗洗得這么干凈。”
有了這些“杰出代表”,各大家電廠商爭相戴上智能的“帽子”。畢竟,搭上這趟便車,就能輕松將產品賣個好價錢。
掃地機器人最大的技術障礙,應該是家里的喵汪星人。
在冰箱門上安裝一個觸控屏幕,原本平平無奇的冰箱就擁有了劃時代的新名字——智能冰箱。
你可以在智能冰箱的屏幕上收看最新的綜藝,還能一邊聽音樂一邊烹飪。
EXO me?客廳65寸的大電視不香嗎?我為什么要盯著智能冰箱的小屏幕?
稱得上智能的冰箱,難道不應該自動識別冰箱里的各種食物,并及時提醒我哪些食物快要過期腐爛,需要盡快吃掉嗎?
對智能家電心動的你,先看看廣大買家秀吧。
可以殺菌除臭的鞋柜也擁有了新的姓名——智能鞋柜,盡管它還不會告訴你明天的天氣適合穿哪一雙鞋。
有了智能炒菜機,廚房小白也能輕松做出五菜一湯。不過,它只負責炒菜,剩下的洗菜、切菜、調味的活通通都得你親自動手。
杠精肯定又有意見了,不想洗菜就再買個智能果蔬清洗機,還能去農藥殘留。最后,花了大幾千買回來的果蔬清洗機,洗完的蔬菜一樣帶泥,你還得多洗一個機器。
對了,為了控制這些所謂的智能家電,你的手機多了十幾個稀奇古怪的APP。每次想控制電器的時候,都得先努力回想對應的APP叫什么名字。
為了開個燈,我還得打開手機APP?
不少看似實現了“智能化”的家電們,不過是多了一個更容易壞的液晶觸控屏、能連接藍牙、WiFi、APP這些不痛不癢的“偽智能”。
然而,這些“偽智能”的價格,倒是十分“智能化”。
一臺掃拖一體機器人,省心一點的要4000+;能放進鍋碗瓢盆的大容量洗碗機,6000+;洗烘一體洗衣機,6000+。這三大件基本解決了大部分家務,大約花費16000+,當然,價錢更高的更“智能”。
然而,你指望花大價錢購置了這些勉強還算成熟的智能家電后,就能一勞永逸,從家務活中解放嗎?
下班回家,你可能會看到卡在奇怪地方的掃地機器人和還沒清掃的地板,還沒等機器人充滿電,你就忍耐不住先把地板清掃干凈了;
買了洗碗機才發現,真正要耗費時間清潔的不止碗筷,還有灶臺、餐桌、廚余、洗碗機也洗不干凈的炒菜鍋等等;
洗烘一體機里的衣服,總是干一半濕一半,最后懶得分類的你,只得乖乖將衣服一件件晾干。
騷瑞,自動晾衣機只負責升降,衣服還得你自己掛。
當商家還沉浸在只要廣告語帶上“把你從家務活中解放”這樣的鬼話,年輕人都會乖乖買單的美夢中,消費者對智能家電的期待值已經逐步下降。
智研咨詢集團發布的《2016-2022年中國智能家居行業市場現狀分析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顯示,如今的智能家居產品普遍令消費者感到失望,約有50%的消費者認為智能家居靠譜但低于預期,僅12.47%的消費者表示智能家居產品符合預期或高于預期, 還有36.62%的消費者表示,智能家居產品跟預期的完全不沾邊。
真正的智能,應該是無須用戶的干涉,即可通過自行判斷完成符合用戶需求的行為。這樣的智能,才對得起動輒幾千上萬的價格,也才對得起我們的期待。
而如今的智能家電的確省了一點人力,卻顯然讓我們花費了更多的腦力,只是用新麻煩取代了舊麻煩。
被寄予厚望的智能家居,似乎辜負了我們的期待。
我們有多討厭做家務,就有多期待智能家電。/微博調查
雞肋的智能家電
誰還愿意買單?
誠然,智能家電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了。
根據36氪研究院《十大潮流生活用戶調研報告》顯示,71.5%的消費者在選購家電時,最關心智能化,僅次于關心安全的75.7%的消費者。
智能家電是大勢所趨,造就了中國智能家居企業的崛起。生命力蓬勃的智能家居,也注定是逐漸失去活力的傳統家電行業的“諾亞方舟”。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13.3萬家智能家居相關企業,經營范圍涵蓋“智能通訊、智能家電、智能家居、智能家裝”。
以工商登記為準,截至6月10日,我國今年共新增成立了11302家智能家居相關企業。
前瞻產業研究院的《中國智能家居設備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策略規劃報告》同樣表明了,智能家居行業潛力巨大。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場規模達到257億美元,預計在2023年可能會有接近6倍的增長,達到1506億美元。
盡管不少智能家電被閑置,但我們依舊想買。/好奇心研究所
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智能家居產品的諸多弊端也逐漸涌現。
據新浪輿情通大數據分析顯示,個人隱私泄露成為智能家居產品被詬病最多的弊端。此外,缺乏統一標準、價格昂貴、產品同質化以及安裝、使用復雜等都成為了智能家居產品的主要痛點。
2017年,韓國某品牌的智能掃地機器人被曝存在安全漏洞,黑客可以遠程操控其在用戶家中自由行動,窺探個人隱私。
不少用戶在使用智能家居設備時,也曾遇到過一些“靈異現象”:家用攝像頭“自主”轉動起來、智能電視“自動”開機、智能音箱深夜自言自語等。
由于智能家居設備破解難度低、用戶使用率高、隱私信息集中,“黑入”智能家居設備盜賣個人隱私逐漸形成“產業”。不少貼吧、社交媒體群組都存在倒賣被破解的智能家居設備賬號密碼的行為。
講真,產品功能差點還能忍,畢竟多的是不差錢的土豪,但安全性絕對是智能家居的生命底線,沒人希望自己家里潛伏著“間諜”。
智能音箱,可能是你買的第一件智能家電,也可能是最后一件。/圖蟲創意
早前,一段1999年的采訪視頻在網上曝光,主題是“你需要手機嗎”。20多年前的手機,只能打電話、發信息、玩玩貪吃蛇,當時的人大概也都無法想象如今人人智能手機不離手的光景。
因此,視頻中被采訪的路人,大多都表示不需要手機,理由在今天看來非常可愛:
“反正沒人會打電話給我。”
“大街上滿是電話亭、自己家里也有座機,手機是可有可無的東西。”
“如果有人要聯絡我,可以寫信給我。”
被智能手機裹挾的我們,渴望“一小時不回復自由”。/視頻截圖
也許我們同樣無法想象20年后的智能家居會進化成怎樣的光景,但至少現在我們也并不“嫌棄”雞肋的智能家具,不少人還愿意花點錢去嘗試。
然而,如果浮躁的商家們一再消耗消費者對智能家居產品的耐心和期待,這個行業的“春天”可能就真的止步于此了。
參考文章:
[1]我們家中究竟潛伏了多少“小間諜”?——“黑入”智能家居設備盜賣個人隱私黑灰產業起底丨新華網
[2]2016-2022年中國智能家居行業市場現狀分析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丨智研咨詢集團
[3]家居中有哪些設計不合理的地方?丨維物工坊